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是否会磨灭一个人的写作才华?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写作的心理分析?2021年7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是否会磨灭一个人的写作才华?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写作的心理分析?2021年7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探讨”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姜萌,从历史学的叙事的转向出发,讨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各种问题。

?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

?

姜萌提到,鸣沙史学嘉年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史学界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历史本来就是非虚构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容易变成炒作的噱头。另一些学者认为,“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为了提高历史学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加强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应该的。所以,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

?


姜萌(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赵冬梅表示,前辈们质疑“历史的非虚构写作”是有道理的。但赵冬梅表示,她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大宋之变》、《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人间烟火》和《法度与人心》肯定属于非虚构写作的范畴。在知识上,她的这些作品是“靠谱”的,又同时是面向大众的,也属于学术作品。

?

赵冬梅不认为,大家要通过写作形式去定义一本历史著作是否属于学术著作,是否“学术”的核心在于有无新东西。没表述过的观点、没用过的新材料、对材料的新解读,都是新的创见。这些新东西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

?

赵冬梅提到,历史学者都是从学院里出来的。学者所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论文和著作都是问题导向的。但是,历史研究里的真知灼见最终要走向普通受众,成为大众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历史学家有责任把研究成果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准确地传递给社会。赵冬梅还提到,她的“祖师爷”邓广铭先生就写过不少人物传记。在邓广铭去世之后,周一良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说邓先生不仅研究历史,而且还写历史。这句话给赵冬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赵冬梅还认为,我们没有资格特别武断地去评判古人,但我们要理解古人。历史学家只需要向读者提供历史事件的细节过程,读者自己会读出他们想得到的历史教训。

?


赵冬梅

?

张宏杰赞同赵冬梅的观点——面向普通读者的写作是历史学最终的出口。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们为通俗历史写作者提供了“食材”。而像张宏杰这样的通俗历史写作者就像“厨师”,他们把“食材”加工得色香味俱全。当然,现在有些“厨师”为了收入不择手段地往食材里加入大量“添加剂”,比如,标题党等,这会让历史读物缺乏营养。所以,张宏杰写的历史读物都需要经过基本的史料考辨阶段。

?

郑小悠提到,在她还没有正式进入历史大门之前,她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还在网上小有名气。她当时有个论坛,大家会在论坛上讨论清代人物。后来,清宫穿越小说的热度很高,很多晋江、起点上写清宫小说的作者都是从郑小悠的论坛里出来的。郑小悠自己也是晋江的写手。之后,郑小悠走上了学术道路,但她希望她能找回自己在读硕士博士之前面向大众的交流能力。于是,郑小悠就把在博士论文中未用上的“边角料”拿出来重新组织,加上背后制度史、社会运行和与当代对比的分析,写出了《清代的案与刑》。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肯定要比看过郑小悠博士论文的读者多,许多法律工作者都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

?

历史学的学科训练并不会磨灭一个人的写作才华

?

姜萌提到,许多同学在本科阶段之所以选择学历史,经常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代读了如《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著作,才选择学历史。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历史系的学生从本科就开始接受学术规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和写论文的规范性。这会不会扼杀他们的创作或写作表达的能力?

?

赵冬梅不认为历史学科的训练会扼杀优秀的历史写作者,历史系依然培养出像郑小悠、周思成这样的优秀历史写作者。经过历史学去除浮华的训练后,一个人的才华是不会消失不见的。历史写作要训练学生去掉文字的浮华,表达内容本身。历史学的论文是一种说明文,而不是高中的议论文,因为作者要说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1/1116/560.html



上一篇:浅论二十四史中哪部文学和史学水平最高,哪部
下一篇:先秦秦汉史研究专著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