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史学视域下的章学诚小说观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章学诚是乾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在继承顾炎武、戴震经学思想的同时,不满乾嘉学术烦琐的考据方法,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这在其小说观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章学诚是乾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在继承顾炎武、戴震经学思想的同时,不满乾嘉学术烦琐的考据方法,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这在其小说观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他的小说观从史家视角出发,重视小说的征实性特征与经世作用。这在乾嘉学者的小说观中颇具代表性,进而启发了后来俞樾等人的小说研究思路。研究章学诚的小说观可进一步认识其价值和缺陷,探究乾嘉学术思潮对清代小说批评的影响。

作为史学家,章学诚主张回归汉代班固提出的传统小说观。他在《文史通义·诗话》中提道:“小说出于稗官,委巷传闻琐屑,虽古人亦所不废。然俚野多不足凭……盖自稗官见于《汉志》,历三变而尽失古人之源流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对小说有一段经典论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章学诚认为,小说源于“委巷传闻”,具有“琐屑”和“传闻”的特点,“虽古人亦所不废”,这些观点皆与班固一致,明显是对班固小说观的继承。

章学诚的小说观也有与班固不同之处。班固将小说归于子部,而章学诚则秉持史学家的立场,在拟定《史籍考》目录时列“小说部”,专收“稗乘”,分“琐屑”“异闻”两目,将小说归入杂史一类。章学诚《史籍考》中专列“小说部”,看似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实际上仍然以“前人所著录而差近雅驯者”为取舍标准,不是以文学标准来衡量小说,而是以典雅纯正的史学标准衡量小说。这不是在提高小说的地位,而是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小说的独立性,企图将小说囊括进杂史的范畴,其根源还在于班固视小说为小道的观念。

章学诚的小说观体现出强烈的征实性特征。在乾嘉学术思潮影响下,章学诚主张小说写作应虚实分明,虚构和史实不容混杂。他将小说按题材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题材,一种是非历史题材。历史题材的小说要完全征实,非历史题材的小说可以虚构。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论述道:“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耳。”因此,在他看来,《西游记》《金瓶梅》之类非历史题材小说即使是“全凭虚构,皆无伤也”,而另一类历史演义小说如《列国志》《东西汉演义》《说唐》及《南北宋志传》等,则必须“多纪实事”。他以史家的纪实标准要求历史演义小说完全征实,还原历史原貌,因此反对历史演义小说虚实错杂,尤其批评《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写法。这说明章学诚将历史演义视为接近于史传的一类文体,而非文学性小说。实际上非历史题材小说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基础,而历史题材小说也不能完全消除虚构。显然章学诚出于史家的征实观,过于强调历史演义小说应具有历史真实性,以致忽视了小说的文学特质,混淆了文学性文体和学术著作的差别。

章学诚没有像钱大昕那样单纯否定小说的虚构手法,这是由于他从义理出发,更加看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历史题材小说具有补史作用,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历史题材小说的征实性。而非历史题材小说本身不具备补史功能,所以章学诚才能适当允许虚构存在。但章学诚的这种观念并不意味着他全面认识了虚构的文学意义,恰恰反映出史学家对虚构的轻视和否定。

章学诚的小说观不仅偏重征实,而且注重小说经世的现实价值。章学诚以扭转时代风气为己任,提倡“学以经世”和“六经皆史”,力图恢复儒家自古以来的经世致用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章学诚虽然视小说为小道,但更肯定小说补史和教化的经世作用。

首先,章学诚强调小说具有补史作用。他认为史料无处不在,小说也可作为史料。他在《为毕制府撰湖北通志序》中提道:“所谓先民有言,询于刍荛,稗官小说,亦议政者所参听也。附于三家之后,不以累经要也。”在章学诚看来,稗官小说描写社会风俗民情,可以为议政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参考,具有与史书一样的资政作用,可补充史料之不足。

此外,章学诚还从小说中寻找史料。例如,他认为,《金瓶梅》中的称呼可以“与今互参”:“观明人所为《金瓶梅》小说,于官之尊者称为老爹。老爹即老爷也,以称太师、提督、抚按诸官。如知县、千户等官,则以大人呼之。疑明时称谓,与今互异。”(《乙卯札记》)从虚构的小说中,他考察出明代称呼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差别,从侧面补充了明代历史文化风俗资料。这种补史的观念从汉代班固时就存在,但班固更强调观民风的作用,与补史不同。明代林瀚提出小说可作“正史之补”,修髯子提出“羽翼信史”的小说观,但他们是从小说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角度着眼的,与章学诚将小说作为史料的观点亦不相同。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1/0306/442.html



上一篇:历史学博士蒙曼,因对《悯农》的不当解读,被
下一篇: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