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近年来日本关于中国建筑的研究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蕊翻复≮Jt=I文摘:近年来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中国在关注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关注中国,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日本。本文介绍了日本有代表

学蕊翻复≮Jt=I文摘:近年来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中国在关注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关注中国,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日本。本文介绍了日本有代表性的研究,并分析了其研究的背景条件及对中田建筑史研究的认识,供中国的研究者借鉴。Abstract:In recent years,Japanese research onChinese architec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It means whenChina pays attention tO the world,the world pays more attentlon toChina.Almosly the results ofJapanese research were published inJapan and difficult to be looked up forChinese researchers.This paper introduces typical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cognition ofJapanese researchers onChinese ar— chitectural history in order tO be used as references byChinese researchers.关键词:日本,中国建筑,史学Key words:Japan;Chinese architecture;Historical science中国的改革开放给邻国日本在各方面以重大的影响,其中给日本对中国的研究有历史了。从本世纪初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对东洋建筑研究开始,便一步一步走向高马氏继而分析了“常规”(延续性)和“变化”(事件)。在欧洲基督教兴起的初期,各个教派都以上帝的福音来制订其常规,它们驾临于自然法则之上}但时至今日,这些外来的福音失去其原来的力量,使常规失去了它过去享有的权威。而臣服于自然法则,并且只能在社会一致的条件下才能被接受。此外,任何常规都必然要经历变化,变化也是常规,尽管它(如里氏所要求)否定常规。因此。建筑作为一种公众艺术。必须面向社会,所以需要有某些常规,但是,这种常规应当压缩到最低程度,同时。任何试图控制城市布局并调节其增长的常规法则,都不能是官僚式的,而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马氏认为:变化也是一种传统。社会需要有变化,需要有个人艺术家的创新之举。这种创新初出之际,对社会会形成某些威胁,所以要假之以时,让社会能适应此变化。在今日之欧洲,人们对保护的关注不亚于对创新的爱好。此外,变化一旦为社会所接受。也要预期新的变化发生。用安巴斯74世界t筑6/1997(EmilioAmbasz)的话:整个过程是:前型(prototype)——典型(archetype)——陈旧型(stereotype)。再者,旧中孕育了新,新中包含了旧。现代主义中有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也有现代。在阐述了自己对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的认识后,马氏继而提出了非确定性(uneer— tainty)的问题。在他看来,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有着许多人们至今未能充分认识的自发生长因素,城市的文化充满了许多我们未能预见的秘密。一些未来派建筑师曾经提出过许多未来城市的设想。如柯布西耶的巴黎的明天计划。如若实现,现在的巴黎将荡然无存。如德立达所称:这是“真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真理是难以摸透的,我们只能通过语言去试图阐述,于是就出现了“词藻”(rhetoric,或称修辞)与艺术之间的差别。人们试图逃避“词藻”的浮夸性·于是求助于艺术,即对真理的直接体验。有的建筑师用词藻来赋予建筑一种“惊人效果”(terribilita),但是,早在1973年,现代派的史密孙夫妇就写过一本题为《不要词藻——要建筑美学》的书,寻求着既能避免词藻,又能维护先锋立场而与社会交互的途径。用哲学观点来说,这就是必然(causa— tion,因果关系)和偶然(chance,机遇)的组合。不少先锋派寻求用一种二者可以兼得的科学方法,也就是波普(K.Popper)提出的假设(hypothesis)和实践(practice)的方法。人们可以提出各种富有想象力的假设,然后通过实践去检验,从而增长知识,但仍然永远达不到真理的全貌。在这种非确定性面前,必须有一定的平衡。“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扰动人,要被人接受就必须安抚人”。人们只能通过语言(常规)达到社会的聚合,这就是适应的原理,接受的原理。在这里,重复性成为必要。就象舒伯特的音乐那样。他渴望超脱尘世,但又通过不断的重复达到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场所,尽管缺少英雄主义,却具有深厚的承受能力,对于我们的永非完善的生命来说,我们的城市确实需要有普通场所。口和助手竹岛卓一的《热河》(1937年)和《辽金时代的建筑和其佛像》(1944年)、水野清一和长广敏雄的《云岗石窟》(1951年)、村田冶郎的《居庸关》(1957年)等等。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建筑的研究走向低潮。研究者主要是整理并消化战前和战争中匆匆忙忙调查的资料,研究成果比战前少得多。这时期的成果有饭田须贺斯的《中国建筑对目本建筑的影响》(1953年)、竹岛卓一的《营造法式的研究》(1970~1972年)、村田治郎的《中国的帝部》(1981年)、《中国建筑史丛考》(1988年)等。到80年代,已进行的调查基本都已成书了。1969年《建筑杂志》(1969年)发表J7以“东洋建筑史的展望”为题的专集,但有关中国的研究依然是资料的消化和整理。中国建筑的研究用日本的中国古建筑史家田中淡的话来说,继村蹦冶郎和竹岛卓一之后,面临着“绝学”的严蠹状态。对中国的再研究有待于资料源的补充,即再度到中国调查。另一方面,日本本国的建筑研究有Ⅱi在一步一步趋于完善,从H本建筑学会大会论文目录来看,研究题目已局限往很小的范围内,在深度七F功夫。这种境遇也标志着至0了,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阶段了。从世界整体的建筑研究情况来看,欧洲的研究也和日本一样空白较少,而亚洲则是一个最好的目标。也许是有战前的研究背景,也许是中国从面积上看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从历史上对亚洲各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15本首先把重点放到中国。中国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战后研究特别是文革期间研究很少进行。这正成为日本可开发的研究领域。日本人到中国调查是从旅行开始的。1962年开始恢复中日贸易。1967年具有悠久的中国研究的历史的东洋文库举办了,《东洋文库50周年展》。展出了日本人的最新旅行记135部。此后,中国旅行便逐渐进入高潮。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旅行者更多。1975年日本建筑学术考察团来中国访问。另外,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同年访问了日本。1976年《建筑杂志》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现状”为题的专集,介绍了各次访问了解到的中国建筑情况。其介绍的范围很广.包括农村住宅、技术、设备、地下建筑、耐震建筑、材料和施工以及文物。这是恢复邦交后较早的中国建筑介绍,尚没有进入到研究阶段。进入80年代后,随着日本文部省留中学生的派遣,研究进入正规阶段。这时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大学进行的。这里就15本各大学的中国研究做一介绍。二、日本各个大学的中国建筑研究(--)东京大学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1.中国近代建筑留学日本战前对中国古{弋建筑已经有很深的研究,加之战后几十年的消化,已经趋于成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新时期中国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曾在1958年中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时论会”上提出编写“近代建筑史”,1959年编写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1962年以后近代建筑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1979年的建筑学专业的教科书《中国建筑史》中,中国近代建筑部分依然是1962年版的内容。所以,中国近代建筑史是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这对日本研究者来说是个极好的研究课题。1981~1984年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村松伸(1954~)到清华大学留学,师从汪坦教授。1988~1991年东京大学藤森研究室博士研究生西泽泰彦(1960~)到清华大学留学,亦师从汪坦先在。1990年藤森研究室硕士研究生井上直美(1961~)为论文《关于中国北京建筑生产的研究——从清末到社会主义革命以前》,1991年到中国进行调查,1993~1995年作为文部省的留学生再度留学清华大学。留学的结果,一方面留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情况.村松伸在留学结束后撰写了《中国建筑留学记》(1984年),该书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国建筑留学记录给后来的留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对中国人来说从中可以了解日本年轻人是如何看中国的。另方面,留学生们酝酿和完成了博士论文。1978年村松伸向东京大学提交了题为《关f中国建筑生产系统的变容和建筑意匠“传统化”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该论文用通史的形式总结了1840~1977年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是日本的第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论述。西泽泰彦l993年也向东京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关于20世纪前半中国东北地区日本人的建筑活动》,该论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描写J’口本殖民地的建筑情况,这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延长。他们的论文可以说是开了,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河,在日本的亚洲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的作成1985年东京大学村松贞次郎退官纪念研讨会“东亚洲的近代建筑”召开,由助手村松伸和博士研究生西泽泰彦主编了论文集,该集收录了中国和朝鲜方面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中曰合作的最初萌芽。1987年村松贞次郎教授访华,作j7题为《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一~近代建筑的保存和再利用》的讲演,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建筑研究。日本近代建筑的研究自1962年开始对明治洋风建筑进行了普查,1970年1月《建筑杂志》登载了“全国明治洋风建筑表”,继而1974年开始对大正、昭和的建筑普查·1980年正式出版了《日本近代建筑总览》,该项工作主要由村松贞次郎教授主持,他在即将退休时还致力于把日本近代世界建筑6/————————————————————————————————————————————————————————————————————————————————一——————史的研究推向哑洲。1987年以村松贞次郎教授的后任日本近代建筑史家、日本近代建筑普查工作的主要骨干藤森照信为代表在日本成立了“亚洲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开始正式和以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合作,准备进行《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的编纂。受丰田财团的资助,1988年5月从天津开始进行了中国、韩国、台湾、香港、澳I]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代现存建筑普查,其中中国调查了19个城Ifi,特别对上海进行了重点调查。关于上海的研究除普查之外,藤原惠洋博士完成了《』二海…一飞速发展的近代都市》,村松伸完成了《上海都市与建筑》,对上海这个特殊的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做厂较详细的描写,1992年在纪念』二海建城700年之际,由藤森研究室为主担任调查,上海市城市规划局和横浜市建筑局联合编印J’《上海历史建筑导游》。《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除天津篇在日本印行之外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由清华大学张复合副教授主持了出版工作,日本方面准备在中文的基础上出版目文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的编纂是巾日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合作调查,这一研究成果在中国建筑研究史E意义重大。3.台湾及东南亚的建筑研究东京大学藤森研究室以助手村松伸为主进行了台湾建筑的研究,1994年2月由其主持,SD筹办了一期台湾建筑专集。这是SD继介绍韩国的建筑家金寿根之后第一次介绍外国建筑师。在这个专集中,村松伸以《同时代的台湾建筑史》和《豫洲中的台湾建筑》为题,向日本介绍了台湾的建筑.其中包括现代建筑和建筑师。与此同时,亚洲其它地区的调奄也在进行,1994年11月以藤森研究室为中心,进行了越南河内的近代建筑普查,用了和76世界麓筑6/1997日本、中国调查类似的方法。1995年7月村松伸根据自己的中国和东南亚调查,撰写了《超级亚洲摩登》,其中介绍r北京一L海、香港、台北、汉城、雅加达、占降坡、新加坡、曼谷等地的新建筑动态。中圜近代及现代的研究,从时间上继续r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从领域』二可说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二)京都大学的研究1.田中淡的中国占代建筑史研究田中淡(1946~)1971年东京大学硕}:毕、屹,进文化厅文化财保护部建造物课任文部技官,1974年后转任京都人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手。人文科学研究所战前是主攻巾圈文化研究的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有丰富的藏书和各个学科的中国学研究者。特别是考古方面战前荟萃r瞑田青陵(耕作),原田淑人等东亚考古学会(1926年创立)的精英,考古学颇具实力。这些考古学研究对田中淡的研究很有影响。在任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手期间,田中翻译了南京工学院刘敦桢教授的《中国的住宅》(1976年)、《中国古代建筑简史》(1981年)、《苏州古典园林》(1982年)。这是首次中国建筑师的著作被译成日语出版。战前营造学社的部分研究成果的摘要被选登在日本的《建筑杂志》上,但尚没有完全的译本。这些田中淡的译著对中日两国的研究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981年3月,田中的《先秦时代守室建筑研究序说》等一系列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获得第十回北川桃生基金赏。他的研究虽属于古代中国建筑的范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战前的研究的一些漏洞。1981~1982年田中到中国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专攻中国造园史和建筑史。他选择’r南京工学院显然和翻译刘敦桢的书有一定关系。1987年田Lij提交J7以《i…硐建筑史的基础的研究》为题的博{:沦艾,旧t}二挟得博 i:学他。1989年出版』’《中嘲建筑史的研究》,1991~1992年剑德罔海德勃格大学艺术史研究所讲授【川司造I,日殳,他的研究获得国际性的声誉。1992年9,j』£《l}】【司建i芄t是的6ff究》获得第±i回浜田青陵赏。1991年后}i持中国技术电的研究。田L}1淡最主三要的研究仃先秦时代的宫室建筑、周原建筑遗址的解释、隋朝建筑家的设计和考证、中嘲疃厕缮的建筑f刳和唐代初期的建筑样式、【川日建筑昶I砖、日本中世新样式建筑的构造的改薄(比较研究)。他往博j士=论文的序r㈨喇述J’je研究的目的:首先,中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匙必须正确地把握;第二,尽c】『能避开以特定的遗构、特殊的地域而局限T:狭窄的}i题£lJ;第一,研究方法避开以过重j二宋E“j现存遗构的研究,运用最新的考Pi学、I}{jf像’麓料秆I文献史料并{I二确解释文献。田中淡是目前为数不够的呻1国r±,‘建筑研究专家,他的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狭缝里挖出厂it-多未知的东西,对-{l国建筑史研究者来说也是}艮好的参考。2.浅川滋男的[屯族建筑。#研究浅川滋男(1956~)和东京人学的村松伸是同龄人,又几乎是同时芋川1【习翻。#。他1979年京都大学建筑科毕、砂,1981年j二l:≈济大学获颁士学似,1982~198。1年受丈部省派遣在同济大学从事民族建筑学的研究。1992年获博i:学他.他的研究和fj};j[}1淡类似是个人性的调查._}j【l一艺时间也比集团形式的研究要长,1994年他根据其博士学位论文整理出版r《住的民族建筑学》。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r有关江南汉族的传统住它民族志记录;第:部分通过对中国及周罔地域的1:栏式建筑的发掘资料和民族志资料的综合,展开系统论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以考察华南的少数民族地域的传统住居徊变迁为主。他的研究的}}j发点是追求住宅建筑的原点,自从柯布西埃的{_,,。。,住宅迷居住的机器”发表之后,作为J:、I止产品的住它到处泛滥,人们渐渐产生“故乡失落感”。6(){r代后出现的后现代i三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埘代主义,与后现代#义卡}Ij关,5芙都大学的㈦川幸洽教授在《¨本部市史研究》(197:年)提m—j-保存修景计删”的概念。即将f。统的街【X-作为文物他川,将原求环境印纹保存并传给后世。|::;j本的,i个筒llI传统的合掌民居村落就是一个实例。浅川滋%的研究lIi是从这个原点…发的。很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研究方法,酋竹他借用了认识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 ogy)的研究方法.即霞视艾化的内在记述.致力f对对象社会的付if“内含义进行分析。语者是认识民族体系的t孔夏窗【_1,【,}。、,不一样便对周围的世界的认识也蚕·样。这种方法不同=i『二传统的靠}:观进行分炎的方法,认识人类学的‘个分枝昆民族科。j÷(ethno—science)。民族科学又是m【乇族动物学、民族植物学、民族人文学等构成,浅川认为应该囱民族建筑学(ethno—architecture)。在民族学的方法论的基础}:延长f_『ii成的民族建筑学不是以东两If[j存在的建筑竹:为对象,而是划意r理解建筑的物质文化背景的民族知识。具体说研究的对象为活生生的建筑。而不是考r寸’#、建筑史研究那样关心遗构和根据文献进行实证复原,是民族学和地理学常用的分布论的比较研究。民居研究在中国已时间不短了。如何站在一个新的视点进行分析,是今后的重要课题,浅川的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不。(三)法政大学的水乡都市研究近年荣·世界卜随蓿经济的发展,追求功能主义的阶段已经过去J’,而追求城市——————————————————————————————————————————————————————————————————————————————————一的个性、提高环境质量成为新的追求目标,人们开始关心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风景成J’人们的话题,城市规划从过去的仅注重建筑、规划、地理、社会学到开始热衷导入历史学、文学、美术、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西欧最早开始了历史街区的再评价。在日本东京最先进行的同类研究是法政大学教授阵内秀信(1947~),他1973~1979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筑大学留学,学习了水乡的规E0和保存方法.回国后,1977年成立了“法政大学东京的街研究会”,对东京的水文化进行J’阔查。苏州号称东方的威尼斯,I984年阵内秀信首次访问苏州就被秀丽的水乡景色所感动,决心研究苏州城市。1986年法政大学的第一位留学生木津雅代(1962~)成为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的门生,1988年回国后完成了硕士论文《苏州的部市…一关j二住宅和园林的研究》,不单是学习了历史理论,而且在现场实'_¨]r实际的园林设计和修复技术。她的经历和研究1994年9月出版了《中国的庭园山水炼金术》。1988年阵内研究室正式开始水乡的调查工作,实测厂住宅、市场、商店等,这一调查引进了更多的学生对中国的兴趣,1989~1991年同研究室的第二二位留学生高村雅彦(1964~)到同济大学留学,从事江南水乡的调查研究,这个题目可能和阵内的原来意图更为接近。1991年高村完成了硕士论文《关于中国江南的水乡的研究苏南浙北地区的水乡都市的空间构成》·以后又有留学生继续在同济大学学习,而且最近不仅限于同济大学,也有学生到天津大学留学。 l993年11月同研究室和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联合编著了《中国的水乡都市苏州和周边的水的文化》,总结J’近10年的研究成果。本书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1[南地方和水乡镇;第二部分为水乡都市的保存规划;第三部分为水乡镇的都市的保存规E4;第四部分介绍了水乡的实例。这是较早的芙j二水乡的研究,特别是由在威尼斯留过学并有东京江户时代水城研究经验的阵内教授和中国学者共同研究,带来了世界传统城市的保存方法,为中国的城市研究打开r新的视野。1993年夏开始阵内研究室又与清华大学朱臼煊教授的合作,开始≯一个新的题目的研究;北京都市的研究。北方城市的庄重和南方水乡城市的秀丽恰好形成对比,这为将来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法政大学的水乡都市研究从当今城市学的角度研究r中国的城市,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保护具有·定的参考价值。(四)东京工业大学的窑洞研究东京I:业大学1981年开始对中国窑洞进行厂较广泛的调套,1988年青木志郎等发表r《民家集落的建筑类型的考察一中图黄河流域的窑洞式民家考察》。和日本各个大学的中国建筑研究者一样,东京工业入学的茶谷正洋研究室的苛年学生八代克彦到中国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留学,投身于土窑洞的研究。往调查中他为j7拍窑洞的鸟瞰照片,用风筝吊起照相机拍照,这个插曲‘时成了朋:复们的话题。经过近10年的努力,1993年他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关丁二中国黄土高原的下沉式窑洞住居内庭空间的配置构成之研究》。他的论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集落的人口、户数、平均每户人[k居住状况等进行调查,特别是关于窑洞本身的分析比较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对中庭规模的比较时首先设一边的开洞数为a,另.边的开洞数为b,中庭便可用a’b]来表示,中庭的最大可开掘洞数为[(a+b)×2]。设横穴的间隔为S,中庭的面移{的预测值e,T用[(s×a)×(S×b)]来表示(见图)。世界建筑6/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205/409.html



上一篇:计算机史学发展与未来发展态势展望
下一篇:《中国丛书综录》与《中国地方志综录》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