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第中国科技史杂志》28卷 4期(2007年):402—405TheChineseJournalfor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 (2007).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张志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中图分
《第第中国科技史杂志》28卷 4期(2007年):402—405TheChineseJournalfor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 (2007).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张志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章编号 (2007)议题的由来2005年6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组织在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召开了一次题为“的圆桌会议。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医药发展论坛”会议的形式对于我们中医学界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与会者中虽然有一些国内较为知名的中医学者,但是除了几位分时段的会议主持人和一个引导性主题发言之外,与会成员围着大圆桌随意入座,举手申请,自由限时发言。开始是每人每次20分钟,后来是每人每次二楼、10分钟,最后是每人每次5分钟,允许重复发言。会议室在一楼、三楼进行电视实况转播,有约300名临床医师及研究生旁听。这次会议的议题与我们今天的会议有些相似,讨论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主持人转达了程津培委员在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他的发言中提到两个很重要的论点:其一,为了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问题,要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其二,中医的现建立起以中医药为主、代发展要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为基础,制定我主人随的发展战略,先声夺人,走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之路。这两个论点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于是,议题逐渐集中到大家—这也是与会代表从全国各地带过来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医的特色最为关心的问题上——优势?要保留这种优势,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化?由于会议的讨论过于热烈,与会的代表大多是国内较为知名的专家,我没有机会发言。回来想想,既然我作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界惟一受邀参会的代表,在这样的问题上我竟然没有发言,很对不起我们医史学这个对于一级学科门类如何发展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科。但是会议已经结束,我就只好写篇文章权当补救。当时,文章以《关于中医学学科[1]为题建设的医史学思考》,试图从医学史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认识中医学及其优势?等问题做出一如何认识中医药现代化?医史学对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能起什么作用?”些回答。 作者简介:张志斌,女,1953年生,浙江衢州人,博士,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西医学史的研究,。 4期张志斌: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403日前,很荣幸地收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发出的在“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作报告的邀请之后,作为一个中国医学史专业的研究人员,针对目前全国人民都在关注中医当今发展趋势的背景,我慎重地选择了“医学史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这样一个题目,和与会代表进行共同探讨。2医学史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范畴中,又称为中医医史文献学。这一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重在发掘继承中医药学宝贵遗产。由于古代的医药学遗产大多是以文献的方式保留至现代,所以,可以这么说,离开了医史文献的研究,继承遗产就是一句空话。其二,以史为鉴,引导我们决策学科研究的方向,预测学科发展的趋势。为了说明发掘继承中医药学遗产方面的重要性,我想举一个例子。比如疟疾,即便是在疟原虫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诊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的不同。在治疗疟疾方面,现在医药界比较公认有效的一个药物就是青蒿素,这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引[2]以自豪的科研成果之一。这个药物就是通过发掘中医药文献的成就而得出来的,甚至它的许多技术环节都是通过文献研究来解决的。用青蒿治疗疟疾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科研人员决定选择青蒿进行研究。首先是进行本草考证,通过本草发展历史考证发现,青蒿实际上有两个品种,一种是黄花蒿,另一种是青蒿,这两种东西是同一个科属的植物,外形很相像,但具有治疗效果的是黄花蒿。这个品种的确定是通过文献梳理得出来的。研究开始之后,又发现了新问题,即用黄花蒿自然生药治疗疟疾有效,而用一般的水提等方法提取出来的东西反而没有治疗疟疾的效果。于是,又返回到文献研究中去,发现古代文献中关于青蒿的用法是用鲜药“绞汁服”而不是入煎煮沸。科,研人员从中得到启发,青蒿素被成功提取。所以青蒿素提取成功,实际上包涵了疟疾治疗历史研究及本草文献梳理的工作在内。如果不进行疟疾治疗史的研究,目标集中不到青蒿素上;而如果不进行本草文献的梳理,品种与技术问题也难以解决。至于为现代中医研究提供借鉴,这是中医史学研究最根本的任务。历史是发展的,中医药学史也在发展。所以,“这个观念十分重要。从这个观念出发,中医学起与时俱进”码应该包含源与流两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贯彻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3支队伍同时发展的方针,中医学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必须强调这样一个现实:中医药学既是古代医学的延续,又是当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僵化了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门正在发展着的学科,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专家提出:在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前沿与相关学科领域,正在与系统科学、生物信物理学、、、息学、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等学科交叉链接,成为一门具数学化学细胞生物学、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以生物学为基础、与人文哲学融合的医学科学。与理化数学渗透、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医药学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经风浪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学科本身具有原创性的特色与优势这是肯定的。关于中医特色与优势的认识必须注重中医的原创思维与原创成果,这种优势事实上包括了理论与技术两个方中医骨伤科手法、面的内容。相对而言,目前较受重视的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像针灸、农404国科技史杂志中 28卷验便廉村自种自用中草药等技术层面的内容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而这些真正具有简、、、特色的东西在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解决九亿农民的吃药就医问题,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并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情。医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大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上看,社会机制如何,虽不足以使一门优势学科在短时期内萎顿消亡,但是足以影响它在当代发展的速度与状态。目前,与国外针灸诊所蓬勃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各医院针灸科的萎缩与针灸疗法使用机会的减少,骨伤科手法治疗在全国各大医院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手术治疗所取代,草药的使用也几乎从农村合作医疗中淡出。这些中医仍然存在明显优势的诊疗方法因受经济浪潮价值取向的冲击,正在被逐步弱化,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公认,才能成为真正的优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优势要走出行业内部,得到国内、势。因此,要体现中医药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坚持中医学原创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是具有符合中医学自身规律的评价方法又可以重复验证的临床疗效;其二是具有可以让不同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标准、规范,或“指南”其三是具;有解决国家重大卫生需求、跟踪甚至引导国际重大热点领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在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三条,中医学脱离不了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并不会改变或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这其实可以从现代化、国际化做比较好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印证。比如将古代宏观描述的本草学的安全有效做现代诠释,这就需要找到一个最关键的衔接点。经过这50多年来中医药行业及全社会的努力,寻求到的衔接点就是弄清单味中药的基原。这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如果不确定药用木通是木通科的木通,那就很容易出现误用马兜铃科的关木通而发生中毒的问题。古代的中药基原是宏观性的,难以确定的、动物矿物需要把古代的药物分类与近现代的植物、、[3]分类结合起来。我们《《拿到任药典》所载的中药均有现代拉丁名,这就使我们的药典》何国家,都可以不出现基原错误的问题,而对于中药学的其他传统理论并没有任何影响。3要重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本身的建设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对于中医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容易被理解,尤其是在专科史与疾病史两个方面。专科史研究中医相关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及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疾病史研究各时期的疾病谱状况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及诊疗经验。因此,这是与中医临床实践活动关联最为密切的两部分内容,可以渗透到临床各科,为临床诊疗做基础性本底资料的挖掘、梳理与比较,去发现哪些是源头创新的亮点,哪些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哪些是前人已经走过的弯路,启迪临床医师以史为鉴。但是作为学科方向,以往重视不足,医史学界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也不够。所以,要将专科史与疾病史作为学科方向明确地建立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应该加强大学科的总体规划,中医医史文献学界应该加强与各专业学会的联系,加强专科专病合作研究,发挥各学科人才的联合优势,杜绝或减少重复劳动或低效劳动的人才浪费。 4期张志斌:医史学在中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405应该指出的是,关于医史学对中医学科建设的作用,在我们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内部的认识可能也不是很一致、很积极。中医学现代史的研究相对滞后,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的医学史教育能否使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现代中医是什么样的,可能关系到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思想。比如近些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现代发展呈现了较好的势头。像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个中医药九七三项目“方剂科学问题的研究”采用多学科的手段对方证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该课题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复方和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以及组方配伍等综合性基础研究,以图对中药的特色、优势有深入阐明,研究目的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好评。2004年国家的第二个中医药九七三项目“中医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利用,多学科方法进行较高水平中医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规范,最新成果被收入Science。还有近些年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许多高水平中医科研成果,也很少能及时地在我们的高等院校《中国医学史》教材中体现。这种情况也并非出于医史学工作者的主观意愿,而是由不同学科之间的距离所造成。更深入地关注与了解中医各其他二三级学科因此,应该提倡中国医史学工作者要更及时、的新动态。在可能的条件下,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直接参与中医现代研究课题,才能更客更深入、观、更及时地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发展状态,更好地发挥医史学对中医学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可能改变中医现代史研究相对滞后的状态。近几年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不受重视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如2002年,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有中医史文献学的硕士点、博士点与博士后工作站。在50人编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在职人员为37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另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到位的在研课题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在前面提到的由中医内科学会主办的天津讨论会,会议决议中提到了:“医史文献要重视外史、疾病史的研究。这在中医内科学会史上是空前专科史、”的。同样,中国医学史界,也有更多人开始注意到中医学的现代研究,甚至直接参与一些中医学现代研究课题,对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良好开端。参考文献1王永炎,张志斌.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5,22(5):365—368.2—青蒿素[A].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四十周年科技成果选编[Z].北京:中国科中国中医研究院.项目:抗疟新药——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九五年,一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0/1119/385.html
上一篇: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
下一篇:医学人文学在我国发展历程及反思